你有多久没有背上行囊了?有多久没有在动人的景色前屏住呼吸,感受心脏的加速跳动?在那些身体未曾远行的时光里,思绪似乎也经历了漫长的冬眠,新的一年开启,你的日程表里,是否留有旅行的一席之地?我们编辑部分享了9部文学作品中有关旅行的片段,希望能够唤醒你对于“出发”的憧憬,以及对于“在路上”的期待。 “真正的旅行绝不仅是见证美妙的奇观,同样应该见证沉闷与苦难。仅仅是了解到‘世界上还有人在这样生活’,就足以令内心辽阔起来。” 哪一个片段最能打动你呢?欢迎留言与我们分享。 01.杰克·凯鲁亚克 《在路上》 旅行的绝妙季节,春天,来了,我们这帮人个个都准备这种或者那种旅行。我忙于手头的一部小说,写到计划中的一半时,我要陪姨妈去南方看我的弟弟罗科,然后,准备进行我生平第一次的西部旅行。 迪安早就走了。卡洛和我去第三十四街的灰狗长途汽车站送行。汽车站楼上有个地方,花两毛五就可以拍快照。卡洛取下眼镜,装出凶恶的样子。迪安拍了一张忸怩作态的侧面像。我拍了一张正面照,弄得像是三十岁的意大利人,一副蛮横的样子,仿佛谁侮辱了他母亲他就要把谁杀掉。卡洛和迪安细心地用刀片把这张照片从中间裁成两半,两人各拿一半,藏在皮夹里。迪安这次荣归丹佛,穿着一套真正的西部日常服装;他已经结束了在纽约的第一次尝试。我说尝试,其实他干的只是停车场累死人的工作。 ▲电影《在路上》(2012)剧照 他是全世界最棒的停车场工作人员,他能以每小时四十迈的速度把车子退到一个狭窄的车位,在墙脚前停稳,跳出车子,在防护板中间飞奔,跳进另一辆车子,在狭小的空间以每小时五十迈的速度转个圈子,迅速地倒退到车位,猛地拉下紧急刹车,他下车时你看到汽车还抖了几下;然后他像田径明星似的向售票室冲刺,交掉一张票,一辆汽车刚到,车主人还没有下车,他就从主人身体下面钻了进去,车门还没有关好,他就发动了引擎,轰鸣着开到下一个可用的车位,划了一道弧线,砰的一声就位,刹车,下车,奔跑;每晚不停地这样工作八小时,傍晚下班交通拥挤时间和晚上剧院散场交通拥挤时间,穿着油腻的粗布裤子、磨损的毛皮夹克和走路时啪嗒啪嗒直响的破鞋。现在他买了一套回家时穿的新衣服;有细长条纹的蓝色料子,坎肩等等,一应齐全——他花了十一元在第三街上买的,他还买了怀表和表链,以及一台手提打字机,一旦在丹佛找到工作,他就打算在寄宿所里开始写作。我们在第七街的赖克餐馆吃了法兰克福香肠和豆子,算是话别宴会,迪安乘上标明去芝加哥的公共汽车,在轰响声中没入黑夜。我们的牧人走了。我决心等到春暖花开、大地复苏的时候也走这条路。 这确实是我全部公路旅行经历的开始,后来的事情太精彩了,不能不谈。 02.罗伯特·M·波西格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骑摩托车旅游和其他的方式完全不同。坐在汽车里,你只是被局限在一个小空间之内,因为已经习惯了,你意识不到从车窗向外看风景和看电视差不多。你只是个被动的观众,景物只能呆板地从窗外飞驰而过。 骑摩托车可就不同了。它没有什么车窗玻璃在面前阻挡你的视野,你会感到自己和大自然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你就处在景致之中,而不再是观众,你能感受到那种身临其境的震撼。脚下飞驰而过的是实实在在的水泥公路,和你走过的土地没有两样。它结结实实地躺在那儿,虽然因为车速快而显得模糊,但是你可以随时停车,及时感受它的存在,让那份踏实感深深印在你的脑海中。 我和克里斯以及那些骑在前面的朋友,正准备到蒙大拿州一游,或许还可以骑得更远一点也说不定。我们刻意避免按照固定的行程前进,宁可随心所欲地走走停停,因为旅游本身远比赶赴某一个目的地更加惬意。现在我们在度假,想走一走支线,石子铺的乡间小路是最好不过的选择了。然后才是州际干道,下下之选才是高速公路。我们打算好好欣赏一下沿途的风光景致,所以要好好享受旅游的过程,不会干那种在很短时间之内游览几个景点的煞风景的事。这样一来我们心情大好,崎岖的山路虽然漫长,但是骑摩托车却是一种享受——倾斜的身体可以顺着山势忽左忽右,不像在车厢里被晃得东倒西歪。要是一路上车子少那就更好了,同时也比较安全。我认为路边要是没有广告牌或是休息站什么的,景色一定更美:不论是路旁的“树丛,地上的小草或是园里的果树都长到齐肩高,沿途时不时还有小孩向你挥手,也有大人从屋里走到廊前看看是谁经过。一旦你停车问路或是想了解什么当地的情况,你得到的回答往往出乎意料:他们会问你打哪儿来,已经骑了多久,热情而又滔滔不绝地和你神侃半天,简直比你还要兴奋。 03.洛瑞·李 《当我在一个仲夏清晨出走》 于是现在,我踏上了自己的旅途,脚上穿着一双厚重的靴子,手上握着榛木的手杖。自然,我要去往伦敦,它在一百英里之外的东边;同样很显然的是,我应当走着去。但首先,因为从来没见过大海,我想我应该去海边看看。要去海边得走经由南安普顿的路,这会让我的旅途增加一百英里。但我拥有一整个夏天,拥有无尽的时间可以挥霍。一个人独自旅行的第一天——如今我终于是独自一人了——在兴奋与活力中逐渐黯淡下来。当我踏着尘土走向威尔特郡的丘陵地区之时,一种持续增加的不情愿感使我不堪重负。白色的接骨木繁花和犬蔷薇悬在篱笆上,苍白得像一张未写过的纸,而那灼热而空旷的大路——几乎没有车停在上面,则映衬出一派周日的荒凉和漠然。阴沉的仲夏像要把我吞噬一样,而我却毫无抵抗之力。经过这个孤独的早晨与下午,我发现自己渴望着一些反对声或者解救者,渴望身后传来急匆匆的脚步声,传来家人喊我回去的声音。 但什么都没有出现。我自由了。我被自由冒犯了。这一整天的寂静都在说,去你想去的地方。这都是你的。这是你想要的。现在由你来做决定了。你要靠你自己了,没有人能阻拦你。 04.阿兰·德波顿 《旅行的艺术》 在巴巴多斯的东海岸,我眺望一片深紫色的大海,它延绵着,一路畅行至非洲海岸。我所在的小岛突然显得小而柔弱,它那由野生的粉色花朵和杂乱的树木构成的夸张植被,似乎是对大海的森然和单调的抗议。我还记得湖区凡人旅馆窗外晨光中的景色:由柔软的志留纪岩石构成的山丘被嫩绿色的草所覆盖,草面上萦绕着一层雾。丘陵起伏,像是一只巨兽的背脊,这只巨兽已经躺下睡熟,或许随时有可能醒来,站起来有几英里高,它可以像甩掉它绿色毛毡茄克上的绒毛一样震落橡树和灌木。 05.刘子超 《午夜降临前抵达》 东出维也纳,火车就驶入了一片广阔的平原。这里阳光刺眼,铁路两边皆是沾满尘土的灌木。铁路几乎与多瑙河平行,但是河水并不在视野之内。只能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这条长达二千八百公里的大河,蜿蜒流淌于欧洲大陆,像一条纤细的纽带联系起众多民族,却从来无力将他们结成持久的统一体。 时空的转换具有一种魔力,而火车就是转换的载体。再没有什么比舒舒服服地坐在一辆高速行驶的火车上更令人心旷神怡了。尽管窗外的风景有时乏善可陈,但这也正是旅行的目的之一。 真正的旅行绝不仅是见证美妙的奇观,同样应该见证沉闷与苦难。仅仅是了解到“世界上还有人在这样生活”,就足以令内心辽阔起来。一切终将随风而逝,无论伟大与渺小,都将归于尘土。比如眼前这片土地,曾经发生过多少波澜壮阔的故事,如今却平静得如同暮年。 06.柏瑞尔·马卡姆 《夜航西飞》 据我所知,那时我是非洲唯一的专业女飞行员。在肯尼亚,我没有别的竞争对手,无论男女。所以像上面这种十万火急的电报,或者其他不那么紧迫、伤感的电报,多得足够让我白天黑夜忙个不停。 即便在有航道的地区,即便有仪器的帮助和无线电的指引,夜航依旧是种孤独的工作。但飞越牢不可破的黑暗,没有冰冷的耳机陪伴,也不知道前方是否会出现灯光、生命迹象或标志清晰的机场,这就不仅仅是孤独了。有时那种感觉如此不真实,相信别人的存在反而成了毫不理性的想象。山丘、树林、岩石,还有平原都在黑暗中合为一体,而这黑暗无穷无尽。地球不再是你生活的星球,而是一颗遥远的星星,只不过星星会发光。飞机就是你的星球,而你是上面唯一的居民。 开始这样的飞行前,正是对这种孤独的预料比身体可能遭遇的危险更令我忧虑,也让我怀疑这份工作究竟是不是世界上最好的差事。而结论永远是:不管孤独与否,它都让你免遭无聊的荼毒。 07.卡瓦菲斯 《卡瓦菲斯诗集》 当你起航前往伊萨卡 但愿你的旅途漫长, 充满冒险,充满发现。 菜斯特律戈斯巨人,独眼巨人, 愤怒的波塞冬海神——不要怕他们: 你将不会在路上碰到诸如此类的怪物, 只要你保持高尚的思想, 只要有一种特殊的兴奋 刺激你的精神和肉体。 莱斯特律戈涅斯巨人,独眼巨人, 野蛮的波塞冬海神——你将不会跟他们遭遇 除非你将他们带进你的灵魂, 除非你的灵魂将他们耸立在你面前。 但愿你的旅途漫长。 但愿那里有很多夏天的早晨, 当你无比快乐和欢欣地 进入你第一次见到的海港: 但愿你在腓尼基人的贸易市场停步 购买精美的物件, 珍珠母和珊瑚,琥珀和黑檀, 各式各样销魂的香水 —尽可能买多些销魂的香水; 愿你走访众多埃及城市 向那些有识之士讨教再讨教。 让伊萨卡常在你心中, 抵达那里是你此行的目的。 但千万不要匆促赶路, 最好多延长几年, 那时当你上得了岛你也就老了, 一路所得已经教你富甲四方, 用不着伊萨卡来让你财源滚滚。 是伊萨卡赐予你如此神奇的旅行, 没有她你可不会起航前来。 现在她再也没有什么可以给你的了。 而如果你发现她原来是这么穷,那可不是伊萨卡想 愚弄你。 既然你已经变得很有智慧,并且见多识广, 你也就不会不明白,这些伊萨卡意味着什么。 08.温弗里德·塞巴尔德 《眩晕》 经我提议,我们坐火车前往多瑙河上游几公里处的阿尔滕贝格。我们是车厢里仅有的两名乘客。窗外的洪泛平原上,是柳树、杨树、桤树和梣树,小园圃和小屋。偶尔能看到河水。恩斯特任这一切一掠而过,一言不发。从开着的车窗透入的微风吹拂着他的前额。他的眼睑半闭,盖住了那双大眼睛。我突然想起“休假”这个稀奇的字眼。休假日,假日气候。去休假。在休假。休假。一生之久。到达阿尔滕贝格后,我们沿着公路往回走了一小段,然后向右拐,爬上一条阴凉的小路,来到了格赖芬施泰因堡。这座中世纪古堡,不仅在我的幻想中,而且在今日依然生活在山脚下的格赖芬施泰因人的幻想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我在六十年代末第一次登上格赖芬施泰因堡,曾在观景餐厅的露台上俯瞰夜幕降临时分波光粼粼的河水和多瑙河畔的洪泛平原。在这个明亮的十月天,当恩斯特与我并肩坐着,欣赏这美妙的风景,一片蓝色的薄雾悬浮在延伸至城堡墙垣的树叶海洋上方。气浪穿过树梢,几片脱离的叶子找到了上升气流,高高升起,渐渐地消失在我们的视野之外。恩斯特的思绪有时飘得非常远。他的叉子笔直地插在糕点上有几分钟之久。其间有一次,他提到他以前收藏过邮票,奥地利的、瑞士的和阿根廷的。然后,他又默默地抽了一支烟,当他掐灭烟头时,似乎在为他逝去的整个人生感到讶异,他重复了一遍“阿根廷的”这个或许对他来说太具异域色彩的词。 那个上午,我想,并不缺太多,我们本都将学会飞行,或者至少我会学会,为了能体面地坠落。可我们总是错过最适宜的时机。需要补充的是,格赖芬施泰因的风景也与从前不一样了。城堡下方建了一座大坝,河道已被改直,现在所提供的景象是记忆力将无法长久抵抗的。 09.星野道夫 《旅行之木》 01 半夜里从旧金山出发,早上在机舱里睁眼一看,下方已经是陌生的南美风光了。明明是海拔很高的山岳地带,却没有冰川,也没有雪。不仅如此,树还一路长到了山顶附近。这应该是因为这边靠近赤道吧,只是对来自阿拉斯加的我而言,这样的风景真是太不可思议了。山谷中时不时会出现一座孤零零的小村落。那是我完全想象不出来的世界,所以每发现一座村庄,我都会出神地盯着它看,直到它从我的视野中消失。有人生活的风景总能让我心醉神迷。 不过南美明明是个真的很遥远的世界,我却这么快来到了这里,这一点让我有些难以接受。身体和情绪都还没来得及跟过来呢。问题也许就出在“旅行的速度感”上吧。第一次透过窗口俯视南美大陆的确带来了兴奋,可我不得不承认,我的心里竟产生了一抹不安。“世界”原本是一个能无限延伸的抽象词语,我却能用现实的感觉去把握它了,这就是不安的来由,地球、人类这种宏大的概念仿佛都变得“有限”了,让我不知如何是好,有些落寞。眼看着21世纪就快到了,说这种话怕是会被人数落“你在胡思乱想些什么啊”,可我就是无法彻底抹去这种情绪。 我不由得想起了自己看过的一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好像是去安第斯山脉进行考古发掘的探险队。他们组了一支很大的队伍,在南美的山岳地带赶路。谁知突然有一天,负责扛行李的登山向导们罢工了,愣是不肯挪窝了。调查队一筹莫展,只能跟向导说,会给你们涨工资的,求你们赶紧出发吧。他们以为向导是想要更多的工钱。可向导们充耳不闻,一动不动。会说当地语言的队员便问向导的头领,到底出了什么事。头领是这么回答的: “我们走得太快了,把心撂在了半路上。在心追上来之前,我们要在这里等着。” 02 不久后,我便对北海道产生了强烈的向往。对当时的我来说,北海道是一片特别遥远的土地。我看了各种各样的书,然后在这个过程中对棕熊产生了无可救药的兴趣。当我在大都会东京的车厢里摇摇晃晃时,当我置身于你推我搡的嘈杂人群时,我会忽然想起北海道的棕熊。就在我生活在东京的同一个刹那,棕熊也在日本生活着,呼吸着……此时此刻,正有一头棕熊在某处的山林中跨越倒地的大树,强有力地前进着……我只觉得这件事特别的不可思议。仔细想想,这其实是再理所当然不过的事情,但是在十多岁的少年眼里,这点小事都是触动心弦的。我心想,自然可真有趣啊,世界可真有意思啊。那时我还没法把这些念头转化成语言,但那应该就是“万物平等共享同一条时间轴”的神奇吧。在那一刻,世界不再是干巴巴的知识。我虽然还小,却在感观层面第一次真正把握住了世界。 几年前,有一位朋友发表过一段异曲同工的感言。她是个编辑,在东京过着十分忙碌的生活,好不容易才挤出一个星期的时间,跟着我一起出海拍摄鲸鱼。对前一天还在东京忙到深夜的她而言,阿拉斯加东南部的夏天与海景,就是赫然出现在她眼前的异世界。 一天傍晚,我们遇见了一小群座头鲸。我们坐着小船,慢慢跟在一边喷水一边前进的鲸鱼身后。两边离得那么近,我们甚至能感觉到鲸鱼呼出的气。多么震撼人心的风景啊。四周尽是冰川与茂密的原生林,在悠久的时光大潮中,所有的自然元素和谐共存,生生不息。朋友靠着船舷,沐浴着徐徐微风,目不转睛地凝望大力前行的鲸鱼群。 就在这时,一头鲸鱼跳出了我们眼前的海面。巨大的身躯飞上半空,静止片刻,又沿原路落下,把海面生生炸开了。那画面是如此震撼,仿佛电影中的慢动作镜头。 不一会儿,大海重归平静,鲸鱼继续强有力地游动,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这种行为被称为“鲸跃”(breaching),我见过好几次,却从没有这么近距离地观察过。人类总想要“解释”动物的每种行为,但我们到头来还是无法理解鲸鱼到底想通过这种行为表达什么吧。它也许只是想感受一下海面的风,也许只是想随便跳起来试试看罢了。 不过展现在眼前的光景让我的朋友说不出一句话来。想必打动她的并不是取景框中的巨大鲸鱼,而是周围的自然所独有的广阔,还有生活在自然中的鲸鱼的渺小吧。很久以后,她对我说了这样一番话。 “虽然东京的工作很忙,但我很庆幸自己去了这一趟。你问我为什么庆幸?因为这次旅行告诉我,当我在东京忙得团团转的时候,也许有鲸鱼在同一时间冲出阿拉斯加的水面……回东京以后,我思考了很久,不知道该怎么表达此行的收获,但我想来想去,还是觉得这是根本说不清楚的。所以到头来还是什么都没说……” 我们一天天地活着,而就在同一个瞬间,另一种时间也的的确确在缓慢地流动着。能不能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用内心的角落惦记着这一点,必定会带来天壤之别。 文字 | 选自1.《在路上》,[美]杰克·凯鲁亚克 著,王永年 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年 2.《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美]罗伯特·M·波西格 著,张国辰、王培沛 译,重庆出版社,2011年 3.《当我在一个仲夏清晨出走》,[英]洛瑞·李 著,王柯月 译,新星出版社,2018-11 4.《旅行的艺术》,[英] 阿兰·德波顿,南治国、彭俊豪、何世原 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08 5.《午夜降临前抵达》,刘子超 著,文汇出版社 | 新经典文化,2021-08 6.《夜航西飞》,[英] 柏瑞尔·马卡姆 著,陶立夏 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 99读书人,2010-12 7.《卡瓦菲斯诗集》,[希腊] 卡瓦菲斯 著,黄灿然 译,重庆大学出版社 | 楚尘文化,2012-08 8.《眩晕》,[德] 温弗里德·塞巴尔德 著,徐迟 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04 9.《旅行之木》,[日]星野道夫 著,曹逸冰 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01 图片 | 选自电影《在路上》《摩托日记》《白日梦想家》《涉足荒野》《爱在黎明破晓前》《妈妈咪呀》《我的秘密城堡》,纪录片《地球》《鲸的秘密》,电视剧《正常人》剧照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