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帆三人谈】何以共游?何以天下?何以诗旅?何以研学? 2025-05-11 23:05 发布于:山西省 云 帆 三 人 谈 何以共游?何以天下? 何以诗旅?何以研学? 采访人 吴戌,云帆诗友会媒体总监。 受访人 曹初阳:云帆诗友会创始人、九江云帆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 受访人 张庆辉:“今人诗词中的吉光片羽”诗词讲座主讲人,共游天下之诗旅重庆诗词导师。 受访人 天 许:“天许做诗人”诗教视频号创始人,共游天下之诗旅重庆诗词导师。 云帆:我们注意到,5月23日—26日在重庆凤凰茶山举办的诗旅活动,首次使用了“共游”概念,这是基于怎样的考虑? 曹初阳:我们之所以命名为“云帆诗友会”,从本质上讲,初心就是在传统的风雅氛围之中,为广大诗友们提供基于诗词的学习、培训、创作、发表、评论、研究、出版、交友等综合服务。“共游”正是这其中多项功能的集中呈现。事实上,过去多年来,云帆诗友会一直致力于诗旅活动,举办过多次广有影响的全国性诗词活动,在泰山,在庐山,在徐州,在桐城,在南田岛等,都留下了云帆诗友的深深诗痕。 而从重庆凤凰茶山开始,我们将更加强调“共游”概念,强调同仁同好之游,同怀同趣之乐,同道同习之得。我们希望在“共游”的概念下,将有志于在山程水驿中陶冶诗心、增长诗艺、广结诗缘的朋友们筛选出来,共赴一场又一场获得感满满的风雅之会。 站在更广阔的背景上看,诗旅型共游其实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化旅游方式,我相信,在一次又一次的“共游天下”诗旅活动中,我们一定能收获江山与诗人之间最美好的互动与成全。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悠久的中国文化传统,谪仙如太白,不到庐山,焉能写出“飞流直下三千尺”?天才如东坡,不来西湖,笔下岂有“淡妆浓抹总相宜”?相逢意气把臂同游,高手同行名家启悟,能够充分激发创作潜能。这次将与大家同赴凤凰茶山的黑龙江诗人王亚杰,刚刚斩获中华诗词学会顶级奖——“中华好诗词”奖,她的一个基本经验是,诗旅乃学习和开悟的绝佳机会,一场都不要拉下;安徽诗人杨勤群在2023年10月参加云帆南田岛重阳诗会时,诗词写作才刚刚入门,而在2024年11月的庐山西海雅集上,在众多一线诗人参与的同场竞赛中,他现场创作的作品已经能够脱颖而出,斩获二等奖。 特别想要强调一下的是,从本次重庆凤凰茶山诗茶研学会开始,我们每一次“共游天下”诗旅活动,都将在人民日报视频号直播和录播,以这个最高的平台向全国人民展示我们对文化自信和风雅传统的生动践行。 张庆辉:夫子说,诗的功能是“兴观群怨”,“群”就是交朋友,“共游”概念,就是落实“群”之功能的最好方式,诗人当怎样“群”,中国古代风雅之“群”的最高范本是“兰亭雅集”,是“虹桥修禊”,是“水绘园修禊”,其“篇什之富,兴趣之豪,主宾之美”俱称一时之盛。而今日通讯、交通更为便利,诗人行走于国中乃至域外,早已不像古代那么艰难,所以,我们有足够的条件以“共游”的方式向古代雅集的最高范本致敬。 事实上,今日类似于古人“修禊”的雅集活动虽多,但大都是小范围的,影响力也不够,在早已写进治国理政基本国策的文化自信的旗帜下,我们其实还缺乏一个天下诗人共同雅集共同“修禊”的大规模高规格连续性诗词文化品牌活动,我们以云帆诗友会——当代诗词第一传媒矩阵为依托,来托举“共游天下”——中华诗词中华诗人第一诗旅品牌,这一行动,必将在中华风雅文化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共游”的内容上,活动将倍加强调共同的游与学,譬如,共同面对一个场景,导师现场出题,共同探讨如何表现、描写这个场景;譬如,共同拟定一些普遍的诗学问题,在导师的引导之下,共同寻找破解之道,等等。 天 许:在诗词学习和诗词创作的历程中,我们总有一些神交已久的诗友,山川阻隔,平时各忙各的,要专门去拜访,似乎又缺乏一个动身的理由。现在好了,有专门平台专门团队策划组织,以诗的名义给大家创造“不如见一面”的理想机会,何况我们很多诗友渐渐进入了人生的晚年,卸下了繁忙的工作,有了大把的时间,身体也还健康,此时不游,更待何时?此时不友,更待何时?此时不共,更待何时?此时不诗,更待何时?所以,我以为,以诗的名义共游天下,正当其时。 更何况,江山需要诗人捧,诗人也要江山励。去年,作为天下诗人咏庐山西海大型雅集诗词主讲导师之一的张庆辉兄,写了一首题为《雾天上庐山即目有思》的七律——隔窗飒飒听秋声,山道盘纡晦忽明。四百旋深愁杳渺,万千峰幻隐峥嵘。老松披甲丛林滑,极顶逆风寒气横。不息乱云飞绝壁,匡庐近睹总心惊——融眼前之景与历史之慨于一手,通篇景情相济浑融无间寄慨遥深,是当代写庐山最好的诗词之一。所以,胜迹无尽之江山,意气相投之诗友,是最能激发创作热情磨砺诗心词意的,这个千古不易的规律,不仅对学员有效,对导师同样有效。 云帆:那么“天下”呢?是展示一种带领诗人们“行万里路,写天下诗”的宏图远志吗? 曹初阳:天下诗人走天下,天下诗人写天下——我们有一个发愿,在有生之年,不断寻找有风光、有底蕴、有资源配套的新去处,久久为功,带领天下诗人遍行天下遍写天下。另一方面,我也觉得,诗人须有家国天下的襟怀,只有不断地开眼界、拓心胸、增见识,才能写出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这片土地、无愧于这方山水的佳篇力作。 张庆辉:古代因条件限制,只有商人、军人和僧人走得最远,而今日,普通人也可以极为便利地走遍天下,所以,“天下”首先肯定是地理概念,“共游天下”每年将组织四至八场,走遍东西南北,留下琳琅佳作;其次,“天下”亦有诗道诗途“天下之大”的意思,生也有涯,诗艺无尽,在探索诗道的广阔空间里,力争每一场诗旅,都能为参与诗友们因问设题、实实在在地解决一点困惑,拓出一点诗艺增长的小小空间。 天 许:天下之大,值得一往,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天下有许多古人曾经去过的地方,我们再去追寻前贤的足迹,不仅可以浏览山水之美,更可以体验前贤当时的生命感受,这本身就是一段非常值得的历程,更何况,这还是诗之旅,诗心诗意,诗友诗词,诗道诗艺,全程相伴,对于诗人而言,诗的天下,就是最好的天下。 云帆:陆游说,诗的妙处“尽在山程水驿中”,诗旅的意思,是采风或旅游的另一种表达吗? 曹初阳:当然有采风和旅游的意思,可是,远不止于采风和旅游,采风很简单,任何一位诗人所在的城市,出郊几公里即可采风,旅游也很简单,无论是自助游还是跟团游,可去的地方太多太多。从重庆凤凰茶山雅集开始,“共游天下”这个诗旅品牌,将极大强化“诗”的元素,来的都是诗友不用说了,谈的都是诗词话题也不用说了,更重要的是,我们此后的任何一场诗旅活动,都将突出“问题导向”,以解决诗友们亟待解决的诗学问题为出发点和依归。 张庆辉:“共游天下”的定位是诗旅,在这里,诗旅的特定含义是,在快乐的同仁旅途中,破解各自的诗学困惑。从重庆凤凰茶山诗旅活动开始,每位参与的诗友,都将提交一首作品,提交一个问题,然后,诗旅中“诗”的部分,就围绕这些问题和习作展开,这就是问题导向。我一直以为,从教的方面而言,最好的诗教是因问设题的互动式诗教,而不是精心打磨一个课件,我讲我的,你听你的;从学的方面而言,最好的诗教是解决实际问题廓清心头迷雾的诗教,而不是听时觉得很享受听后并无实际助益的诗教。 天 许:诗旅,就是与爱诗的朋友去有诗意的地方一起旅游,就是在诗词氛围诗词学习诗词创作诗词讨论中一起旅游,就是同仁旅游。旅途中最重要的不是风景,而是陪你一起看风景的人,风景哪里都能看,但是与志趣相近、意趣相投的朋友一起旅游,哪怕只是在一起坐一坐聊一聊,都是非常愉快的。许多地方,也许你早已去过,许多风景,也许你早已看过,但与互相欣赏的诗友一起去看,却是没有过的经历,这就是“共游天下”诗旅带来的旅行增量、诗教增量、交友增量,以及,人生体验增量。 云帆:“共游天下”诗旅活动强调研学,如何研?怎么学? 曹初阳:学者,学习——每一场“共游天下”诗旅活动,导师们都会从参与诗友们提交的作品和问题中选择提炼出具有普遍性的议题,以此形成当次诗旅活动的有针对性的教程,换句话说,每一次诗旅活动的教程,其实都是由参与诗旅活动的诗友们决定的,是为当次诗旅活动量身订制的,确保实用性和针对性,这是学。 张庆辉:研者,研讨——从重庆凤凰茶山诗旅活动开始,将形成上午旅游、下午听课,晚上研讨的大体固定的模式。每次诗旅活动,将用二至三个晚上的时间,导师与诗友们一起,共同探讨一些诗学问题,或者诗友现场提问导师现场回答,或者导师对诗友们提交的作品逐一进行点评,并提出修改建议——总之,通过下午和晚上时间的有效利用,学研结合,务求实效。 天 许:先讲点儿个人经验,我在学诗的过程中,曾走过一些弯路,都是在从游老辈名家和同辈高手时,逐渐扫清迷雾校正认知的,所以,我对诗友之间面对面的即时性交流特别看重。另外,元好问也曾经说过,一个诗人的成长,除了个人的努力外,还需要同好之间的切磋。确实,一个人独学,会形成一些思维的局限与盲点,容易钻到死胡同里边去,诗友们在一起碰撞商量,则极有可能对自己多年来形成的一些偏颇看法进行纠正,这是研学无可替代的作用。“共游天下”所要创造的,正是明山秀水间的研学氛围。 云帆雅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